清初士人金埴在《巾箱說》也有烟草之記錄:
……《法苑珠林》詮釋甚詳,其種生於外國名曰淡把姑,亦曰金絲明薰草,明末始入中華,今人呼為「相思草」,言不食則相思弗能已也。憶康熙初間,海內惟閩烟名「石馬煙」。吸之數口,輒似中酒,今亡矣。吾浙及江南多種之,美其稱號甚伙,雖不能醉人。東北則盛行,兖州「所烟」,轉於京及遠方,其利漙漙。所烟者,兖城昔有衛所,種於其地,故名。氣味較烈,殆與閩烟相埒矣。
金埴引佛教之類書《法苑珠林》考烟草之源。據查《法苑珠林》完成期間約659-668之間。若所言為真,則抽煙歷史至少有一千多年。烟草又名相思草,表示了烟草會令人上癮。又當年烟草以福建出產最佳,其次東北。或許當年福建烟草口味濃度特高,可以吸之數口便醉!
全文未完 子全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