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來為準備檔案管理職系高普考試其中本國政治制度史、中國近代史概論二科,爰重讀中國政制度史、中國近代史,當讀至國民黨如何立足長久立足臺灣之章節,心有所感,茲將國民黨政策分為政治、經濟、社會三方面,整理擇要摘述之,擬以每週一篇雜談方式撰述。

  何以國民黨能長久立足於臺灣,歷久不衰,勢力盤根錯結,無所不在?首先從經濟層面觀之,其可從接收日產、美援、土地改革三點切入。日本戰敗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以下簡稱長官公署)與資源委員會(以下簡稱資委會)彼此簽訂協議,合手接收臺灣所有的日資企業。民國354月簽訂協議,決定石油、金銅礦、鋁業3項由資委會獨辦;糖業、電力、紙業、肥料、水泥、機械、製鹼等7項由長官公署與資委會合辦。51,長官公署接收的企業改組成中國石油公司高雄煉油廠、臺灣金銅礦、臺灣鋁廠、臺灣糖業有限公司、臺灣電力公司、臺灣紙業公司、臺灣肥料有限公司、臺灣水泥有限公司、臺灣機械造船有限公司、臺灣製鹼有限公司等10家國營企業。由於此等公司皆由原屬日產同業單位加以合併而成,因此都成獨佔企業。另,民間股份超50%的企業,亦被迫強制售出。[1]

  蓋於解嚴前黨政軍不分的情勢下,國產通黨產並不罕見,由其每個公營事業,往往都設有黨部加以監控,並參與經營,藉以獲取龐大利益,而裡頭的最高經營者與決策者,當為黨之高層或政要兼任,中、基層以下員工則多半為退役軍人與外省子弟,其另設有專門轉職考試,或藉由「雇員」職缺進入,俟些時日,經一型式之考核轉任編制人員。余近來查找臺灣鐵路局(以下簡稱臺鐵)民國五十一年檔案,即發現臺鐵當時的廣告經營權與收益全數歸於黨,以增加黨之收入,國民黨利用國營事業壯大自身經濟實力,與攏絡軍人、外省族致成一生命共同體,可見一般。

  時間有限,本日暫撰述至此,下回再續。

 


[1] 參吳密察監修,黃智偉,林欣宜撰文,《臺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頁 16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百合 的頭像
    百合

    百合雜記

    百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