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瘟疫論》蓄血
大、小便蓄血,便血,不論傷寒、時疫,蓋因失下,邪熱久羈,無由以泄,血為熱搏,留於經絡,敗為紫血,溢於腸胃,腐為黑血,便色如漆,大便反易者,雖結糞得瘀而潤下,結糞雖行,真元已敗,多至危殆。
又可以為,若得傷寒、時疫,邪入裡而不及時攻下,邪留經絡將成血菸致血便,此時真元損耗,是為險也。
其有喜忘如狂者,此胃熱波及於血分,血乃心之屬,血中留火,延蔓心家,宜其有是證矣。仍從胃治。發黃一證,胃實失下,表裡壅閉,鬱而為黃,熱更不泄,搏血為瘀。凡熱,經氣不鬱,不致發黃;熱不干血分,不致蓄血。同受其邪,故發黃而兼蓄血,非蓄血而致發黃也。但蓄血一行,熱隨血泄,黃因隨減。嘗見發黃者,原無瘀血;有瘀血者,原不發黃。所以發黃,當咎在經瘀熱,若專治瘀血,誤也。
這裡指出,善忘、心狂者,係胃熱波及血分,故仍由胃來治。當胃實,而未及時下之,氣滯而外表呈黃,然熱能分別阻經與血,而呈黃是因熱阻紅;蓄血則因血分,故治黃需從經治,非專治瘀血。
讀至此,不知又可所指「黃」症為而?又他是如何觀察到邪犯經、血分之差別。
胃移熱於下焦氣分,小便不利,熱結膀胱也;移熱於下焦血分,膀胱蓄血也。小腹硬滿,疑其小便不利;今小便自利者,責之蓄血也。小便不利,亦有蓄血者,非小便自利便為蓄血也。胃實失下,至夜發熱者,熱留血分;更加失下,必致瘀血。初則晝夜發熱,日晡益甚,既投承氣,晝日熱減,至夜獨熱者,瘀血未行也,宜桃仁承氣湯。服湯後,熱除為癒;或熱時前後縮短,再服再短,蓄血盡而熱亦盡。大勢已去,亡血過多,餘焰尚存者,宜犀角地黃湯調之。至夜發熱,亦有癉瘧,有熱入血室,皆非蓄血,並未可下,宜審。
熱移下焦,又分氣分、血分,一為熱結膀胱,一為膀胱畜血,亦有二者兼具也。之後則敘述依不同時段、症狀輕重來投承氣,直至症除;然若大勢已去,元氣尚有者,則以犀角地黃湯調理。然而,又可提醒,這些症狀又和瘧症相似,若是則不可誤用承氣。
又可將上述三方劑錄於下:
【桃仁承氣湯】
大黃 芒硝 桃仁 當歸 芍藥 丹皮
照常煎服。
按桃仁承氣原方組成應為:大黃 芒硝 桃仁 甘草 桂枝
又可去桂枝 改用當歸 芍藥 丹皮,調肝養血兼涼血,此方治下焦畜血。
【犀角地黃湯】
地黃(一兩) 白芍(三錢) 丹皮(二錢) 犀角(二錢,研碎)
上先將地黃溫水潤透,銅刀切作片,石臼內搗爛,再加水如糊,絞汁聽用,其滓入藥同煎,藥成去滓,入前汁合服。
又可認為此方用於大勢已去,病家已不能下,但一息尚存,故以犀角地黃湯調養。按此方用於清熱、解毒及涼血,
按:傷寒太陽病不解,從經傳腑,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癒。血結不行者,宜抵當湯。今溫疫起無表證,而惟胃實,故腸胃蓄血多,膀胱蓄血少。然抵當湯行瘀、逐蓄之最者,無分前、後二便,並可取用。然蓄血結甚者,在桃仁力所不及,宜抵當湯。蓋非大毒猛厲之劑,不足以抵當,故名之。然抵當證,所遇亦少,此以備萬一之用。
【抵當湯】
大黃(五錢) 虻蟲(二十枚,炙乾,研末) 桃仁(五錢,研加酒) 水蛭(炙乾為末,五分)
照常煎服。
按此方用於比桃仁承氣之症更嚴重者,其人發狂,血結不行。只是看其成分,光蝱蟲、水蛭這二味,現代人要食用恐難以接受。但,若真到生死關頭,還是不得不食也!又可以臨床經驗表示,用到此方者少,可見多半在桃仁承氣湯即已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