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以先主紹漢而系之正統者,為漢惜也;存高帝誅暴秦、光武討逆莽之功德,君臨已久,而不忍其亡也。若先主,則惡足以當此哉?

光武之始起也,即正討莽之義,而誓死以挫王邑、王尋百萬之眾於昆陽,及更始之必不可為君而後自立,正大而無慚於祖考也。而先主異是。其始起也,依公孫瓚、依陶謙,以與人爭戰,既不與於誅卓之謀;抑未嘗念袁紹、曹操之且篡,而思撲之以存劉氏;董承受衣帶之詔,奉之起兵,乃分荊得益而忘之矣。曹操王魏,己亦王漢中矣;曹丕稱帝,己亦帝矣;獻帝未死而發其喪,蓋亦利曹丕之弒而己可為名矣;費詩陳大義以諫而左遷矣;是豈誓不與賊俱生而力為高帝爭血食者哉?

 

夫之以為劉備僅是打漢室後旗號非真心復漢也。初依公孫、陶四處爭戰不參與誅董卓計畫亦不曾計較袁紹、曹操之專權自受董承衣帶詔後始據荊州復得益州後又不積極復漢。曹操稱王,劉亦稱漢中曹丕稱帝渠亦稱帝這些行為足矣見劉備野心甚有理。

 

承統以後,為人子孫,則亡吾國者,吾不共戴天之讎也。以苻登之孤弱,猶足以一逞,而先主無一矢之加於曹氏。即位三月,急舉伐吳之師,孫權一驃騎將軍荊州牧耳,未敢代漢以王,而急修關羽之怨,淫兵以逞,豈祖宗百世之讎,不敵一將之私忿乎?先主之誌見矣,乘時以自王而已矣。

 

劉備稱帝後不積急伐魏反急於攻吳不念既有聯合防魏計畫僅以報關羽被殺之仇,實不顧全大局之舉。

 

故為漢而存先主者,史氏之厚也。若先主,則固不可以當此也。羿篡四十載而夏復興,莽篡十五年而漢復續,先主而能枕戈寢塊以與曹丕爭生死,統雖中絕,其又何傷?屍大號於一隅,既殂而後諸葛有祁山之舉,非先主之能急此也。司馬溫公曰:「不能紀其世數。」非也。世數雖足以紀,先主其能為漢帝之子孫乎?

 

夫之以為劉備能因復漢而留名史待之厚也後來的伐魏之行動也全賴諸葛亮在夫之看來劉備只能算群雄之輩。

此篇重點在夫之對劉備稱帝之適切與否帶有濃厚儒家正統、義理觀念。撇開此不論,其對劉不顧大局伐吳失當之舉論很精準。余亦以為劉自稱漢室宗親後只是起兵的旗號蓋漢室至當時後氏子孫成千上萬其是否血統真沒人說的準其亦無相當證據可稽再觀劉起兵後的種種行為也看不出對於興漢積行徑了。

只能說,吾等皆受《三國演義》一書影響甚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百合 的頭像
    百合

    百合雜記

    百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