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今河南南召縣南)。[1]世為著姓。祖父堪,蜀郡太守。衡少善屬文,游於三輔(本指漢代負責治理京畿長安附近地方行政事務三個長官的合稱。京兆尹,治在長安城南尚冠里。左馮翊,治在長安城內太上皇廟西南。右扶風,治在夕陰街北。),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踰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

 

張衡出身仕宦家族,年少時即善文章,曾遊歷漢代三輔地區,因有入京師與太學機構交流,得以精通五經,學貫六藝,但卻不因而自滿,恬淡自適,惟不喜與通俗人往來,和帝永元年間,被舉為孝廉卻辭平受召,且官署聘任亦不赴就,並仿班固「兩都」體例,作了「二京賦」諷諫時政。

范曄雖云張衡不恃才而驕,然不任職官府發揮長才,不與俗人交往,且諷諫時政,仍有種年少氣盛,不肖與時同流的傲氣感。

 

精思傅會,十年乃成。文多故不載。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張衡喜精心思考,善結合、比附古今而發,歷十載努力在學術、文章大有成就,雖著作甚豐但所留不多。大將軍鄧騭以張衡之才世少有,想延攬入府,但衡未允。

 

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歷筭。常耽好玄經,[2]謂崔瑗曰:「吾觀太玄,方知子雲妙極道數,乃與五經相擬,非徒傳記之屬,使人難論陰陽之事,漢家得天下二百歲之書也。[3]復二百歲,殆將終乎?[4]所以作者之數,必顯一世,常然之符也。漢四百歲,玄其興矣。」[5]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6]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琁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筭罔論,言甚詳明。[7]

 

張衡機靈具巧思,致力於研究天文、陰陽之學及推算歲時節候,並酷愛研究太玄經。他認為太玄經可與五經並列,漢家得以得天下之書,太玄經必可再興二百年以上。漢安帝久聞衡善術數之學,特徵為郎中,再升太史令,使其發揮所長,研究陰陽、天文儀器,著有「靈憲」、「筭罔論」等天文及算學著作。

由上可知,張衡並非不想任官,或許前不任官之因係非其所欲任者,而今得以投入喜好之術數、天文之學,當樂意為之。其所任者,似今日天文研究人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百合 的頭像
    百合

    百合雜記

    百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