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閱人

人之情多,世之俗多,豈可信乎?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恥其匿怨而友人也。

人者多慾,其性尚私。成事享其功,敗事委其過,且聖人弗能逾者,蓋人之本然也。

來俊臣以為,矯情、虛偽是人之本性,明明充滿怨恨,卻仍可強裝友善。爭功委過,充滿欲望,亦人之本性也。

 

多慾則貪,尚私則枉,其罪遂生。民之畏懲,吏之懼禍,或以斂行;但有機變,孰難料也

爲害常因不察,致禍歸於不忍。桓公溺臣,身死家哀;夫差存越,終喪其呉。親無過父子,然廣逆恆有;恩莫逾君臣,則莽姦弗絶。是以人心多詐,不可視其表;世事寡情,善者無功。信人莫若信己,防人勿存倖念。此道不修,夫庸爲智者乎?

 

因人之多欲、循私而生罪惡,吾人常因不夠謹慎,或不忍處理而致更大災害。來俊臣更舉齊桓公、吳王夫差因不察或一時心軟,而釀大災致亡國的例子,說明人心狡詐,不得不防也,善良人不能成事,對人不可過於信任。

 

綜合以上,若不論來俊臣的為人及所做所為,此語論有警世作用,用字也相當精煉,言簡意賅。

 

 

治下

甘居人下者鮮,御之失謀,非犯,則篡耳。上無威,下生亂。威成於禮,恃以刑,失之縱。私勿與人,謀必辟。幸非一人,專固害。機心信隱,交接靡密,庶下者知威而畏也

 

此段直接開門見人,明指鮮有人願居下位,若處理不當,當被以下犯上,甚至被篡位。上位者若無威信,下必犯亂。而威信是建立於一套「禮」,以現今而言就是制度,並配上「刑」,今應叫罰則,處罰方式,假無則成縱容。私密事切勿與人知,寵信亦不能專與一人,常保神秘不可測之感,如此才能使人敬畏。

 

下附上以成志,上恃下以成名。下有所求,其心必進,遷之宜緩,速則滿矣。上有所欲,其神若親,禮下勿辭,拒者無助矣。

此段則講人之心理,若太快滿足下屬升遷需求,則易使他滿足或滿足,則不願奮力效命;上級有事求人,則態度身段要軟,並適度奬賞,才能得助。

 

人有所好,以好誘之無不取;人有所懼,以懼迫之無不納。才可用者,非大害而隱忍。其不可制,果大材而亦誅。賞勿吝,以墜其志。罰適時,以警其心。恩威同施,才德相較,苟無功,得無天耶?

 

此段對於用人有一套見解,即威逼利誘,掌握人心,無不可治之下屬。尤其,對於受控,可用之人,假不亂大局,雖有小過亦可容之;反之,不受控、處處唱反調者,即便有經天緯地之才,亦需除之。重賞可削人之意志,適時懲罰可警下屬不要為所欲為。

綜上,來俊臣在治下方面,很懂人性之惡,威逼利誘,賞罰分明,重用受控者,鏟除不聽話者,的確可見效。為上者的威信是建立在神秘、制度與罰則中;整體來看,這套方式應用在官場或職場,確能使下屬懼怕、聽命,但內心是否真的誠服,不盡然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百合 的頭像
    百合

    百合雜記

    百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