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權
權者,人莫離也。取之非易,守之尤艱;智不足弗得,謀有失竟患,死生事也。
假天用事,名之順也。自絶於天,敵之罪也。民有其愚,權有其智。德之不昭,人所難附焉。
此一段一針見血的道出權力之本質:取之不易,守之更難。能以「天」道行事者,必成;反之,則人人攻之,是以,為政者必要宣揚自己之好。用以看今,現在那一個執政者不是如此呢?大內宣、外宣是不可少的,而過去的「替天行道」,改作站在「百姓」一旁而言,以服務人民為至高無上的天理,實則行掌權之實。
亂世用能,平則去患。盛世惟忠,庸則自從。名可易,實必取;名實悖之,權之喪矣。嗜權逾命者,莫敢不爲;權之弗讓也,其求必極。機爲要,無機自毀;事可絶,人倫亦滅。利祿爲羈,去其實害;賞以虛名,收其本心。若此爲之,權無不得,亦無失也。
在亂用能臣,此因時局動盪,無能幹、強悍之人無以成事;盛世則求穩定,太有自己想法,反造則不安,難以掌控,故用忠臣,不用能臣。名份可以更換
,但實權一定要掌握;算計、奪權為一定要運籌帷幄、謹慎機敏為要,若可奪權,人倫、親情可以擺一旁,無所顧忌。對於下屬,以利祿誘之並牽制,予以虛名。
綜上述,欲奪權者,需先取得發言權,以及懂得內、外宣傳,以今天來看,就是要看「風向」,懂現今的輿論及趨勢;在職場上,就是要知道公司或機構的走向,透過人脈累積聲望;在打天下時,用精明幹練之人;得天下後,則寧用庸才求穩定,確保長權掌權,另在奪權時,可不顧骨肉之情。
綜上述,能奪權者,的確是要心狠手辣,不顧人倫義理,非普通人可及也。
制敵
人皆有其敵也。敵者,利害相衝,死生弗容;未察之無以辨友,非制之無以成業。此大害也,必絶之。
君子敵小人,亦小人也。小人友君子,亦君子也。名爲虛,智者不計譭譽;利爲上,愚者惟求良善。
此段正說明了,在權力道路上,無永遠的敵人,也無永遠的朋友,只有共同的利益,只有不知變通之人,才講絶對良善。
衆之敵,未可謂吾敵;上之敵,雖吾友亦敵也。親之故,不可道吾親;刑之故,向吾親亦棄也。惑敵於不覺,待時也。制敵於未動,先機也。構敵於爲亂,不赦也。害敵以淫邪,不恥也。敵之大,無過不知;禍之烈,友敵爲甚。使視人若寇,待親如疎,接友逾仇,縱人之惡余,而避其害,何損焉?
在官場或職場,眾人所厭惡者,未必是余之敵人;但若為上級之敵人,則必是余之敵人也。在奪權路上,最要命莫如不辨敵人,將敵當友,所以平日不輕易與深交,假若能避此危害,即使待友如仇人、待親人如莫生人,亦無妨也。
余讀至此,真覺能視權如命,為打倒敵人不擇手段者,在世間應是少數中的少數,到底是人的本性,或是因平常人無此機會擁有大權的機會?
在大位面前,會使人喪失人性,或不得不為,如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門射殺自己大哥、宇文邕殺害自己堂兄宇文護、隋煬帝或囚殺其父等,歷代每次政權交替,皇位爭奪往往是骨肉相殘的開始。吾等觀史書,覺泯滅人性,但若真有此機會獲權,會不會亦若如此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