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證數攻
溫疫下後二、三日,或一、二日,舌上復生苔刺,邪未盡也。再下之,苔刺雖未去,已無鋒芒而軟,然熱渴未除;更下之,熱渴減,苔刺脫。日後更復熱,又生苔刺,更宜下之。
又可以為,染疫者多半為熱症,故採下法,須大膽的用,直至盡除。
余里周因之者,患疫月餘,苔刺凡三換,計服大黃二十兩,始得熱不復作,其餘脈證方退也。所以凡下不以數計,有是證則投是藥,醫家見理不透,經歷未到,中道生疑,往往遇此證,反致耽擱。但其中有間日一下者,有應連下三、四日者,有應連下二日間一日者。其中寬緩之間,有應用柴胡清燥湯者,有應用犀角地黃湯者。至投承氣,某日應多與,某日應少與,其間不能得法,亦足以誤事,此非可以言傳,貴乎臨時斟酌。
又可以自身經驗,大膽使用大黃二十兩治癒病家,若用藥得宜,任何藥皆為良藥,即使寒如大黃者。醫家治病關鍵在於斟酌,分清輕重緩急,此不與為人處事相同乎?
朱海疇者,年四十五歲,患疫得下證,四肢不舉,身臥如塑,目閉口張,舌上苔刺,問其所苦不能答,因問其子,兩三日所服何藥?云進承氣湯三劑,每劑投大黃兩許不效,更無他策,惟待日而已;但不忍坐視,更祈一診。余診得脈尚有神,下證悉具,藥淺病深也。先投大黃一兩五錢,目有時而小動;再投,舌刺無芒,口漸開能言。三劑舌苔少去,神思稍爽。四日服柴胡清燥湯,五日復生芒刺,煩熱又加,再下之。七日又投承氣養榮湯,熱少退。八日仍用大承氣,肢體自能少動。計半月,共服大黃十二兩而癒。又數日,始進糜粥,調理兩月平復。凡治千人,所遇此等,不過三、四人而已,姑存案以備參酌耳。
又可再舉一例,病家當時屬下症嚴重者,已目閉口張,四肢不舉,又可以為是大黃用不夠重,乃投以大量大黃,前後共用12兩,期間用柴胡清燥湯及承氣養榮湯暫時舒緩之,承氣養榮湯於本書並無記載其組成,經查網路為:玄知母,當歸,芍藥,生地,大黃,枳實,厚朴。(中文百科:https://www.newton.com.tw/wiki/%E6%89%BF%E6%B0%A3%E9%A4%8A%E6%A6%AE%E6%B9%AF/7866034),此方為小承氣湯加四物湯去川芎,改知母,治裡症兼具滋陰、補血及潮熱。但總體來看,又可仍以大黃攻之,直至痊癒。
病癒結存
溫疫下後,脈證俱平,腹中有塊,按之則疼,自覺有所阻而膨悶,或時有升降之氣,往來不利,常作蛙聲,此邪氣已盡,其宿結尚未除也。此不可攻。攻之徒損元氣,氣虛益不能傳送,終無補於治結,須飲食漸進,胃氣稍復,津液流通,自能潤下也。嘗遇病癒後食粥半月,結塊方下,堅黑如石。
此段云在染疫,採下法後,脈象已平,但病家覺腹中有塊而阻,且打嗝有蛙聲?又可以為是有宿結,此時不宜再採下法,會傷元氣,宜緩進食使胃氣復元,使之潤下。又可以治疫經驗,進粥半月,結果乃下。若以此段記錄來看,這宿結似指宿便,因為病家元氣尚未全復,故採緩下,粥可暖胃且具潤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