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讀瘟疫論 (4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夫疫之傳有九,然亦不出乎表裡之間而已矣。所謂九傳者,病患各得其一,非謂一病而有九傳也。蓋溫疫之來,邪自口鼻而入,感於膜原,伏而未發者,不知不覺。已發之後,漸加發熱,脈洪而數,此眾人相同,宜達原飲疏之

繼而邪氣一離膜原,察其傳變,眾人不同者,以其表裡各異耳。有但表而不裡者,有但裡而不表者,有表而再表者,有裡而再裡者,有表裡分傳者,有表裡分傳而再分傳者,有表勝於裡者有裡勝於表者,有先表而後裡者,有先裡而後表者,凡此九傳,其去病一也

百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溫瘧

凡瘧者寒熱如期而發,餘時脈靜身涼,此常瘧也,以瘧法治之;設傳胃者,必現裡證,名為溫瘧,以疫法治者生,以瘧法治者死。

百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邪之着人,如飲酒然。凡人醉酒,脈必洪而數,氣高身熱,面目俱赤,乃其常也。及言其變,各有不同∶有醉後妄言妄動,醒後全然不知者;有雖沉醉而神思終不亂者;醉後應面赤而反刮白者;應痿弱而反剛強者;應壯熱而反惡寒戰慄者;有易醉而易醒者;有難醉而難醒者;有發呵欠及嚏噴者;有頭眩眼花及頭痛者。因其氣血虛實之不同,臟腑稟賦之各異,更兼過飲少飲之別,考其情狀,各自不同,至論醉酒一也,及醒一時諸態如失。
凡人受邪,始則晝夜發熱,日晡益甚,頭疼身痛,舌上白苔,漸加煩渴,乃眾人之常也。及言其變,各自不同者,或嘔,或吐,或咽喉乾燥,或痰涎涌甚,或純純發熱,或發熱而兼凜凜,或先凜凜而後發熱,或先惡寒而後發熱,或先一日惡寒而後發熱,以後即純純發熱;或先惡寒而後發熱,以後漸漸寒少而熱多,以至純熱者,或晝夜發熱者,或但潮熱,余時熱稍緩者。有從外解者∶或戰汗,或狂汗、自汗、盜汗、或發斑;有潛消者;有從內傳者∶或胸膈痞悶,或心腹脹滿,或心痛腹痛,或胸脅痛,或大便不通,或前後癃閉,或協熱下利,或熱結旁流。有黃苔黑苔者,有口燥舌裂者,有舌生芒刺、舌色紫赤者,有鼻孔如煙煤之黑者,有發黃及蓄血、吐血、衄血、大小便血、汗血、嗽血、齒衄血,有發頤疙瘩瘡者,有首尾能食者,有絕穀一兩月者,有無故最善反覆者,有愈後漸加飲食如舊者,有癒後飲食勝常二三倍者,有癒後退爪脫髮者 。

百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凡客邪皆有輕重之分,惟疫邪感受輕者,人所不識,往往誤治而成痼疾。假令患痢,晝夜無度,水谷不進,人皆知其危痢也。其有感之輕者,晝夜雖行四五度,飲食如常,起居如故,人亦知其輕痢,未嘗誤以他病治之者,憑有積滯耳。至如溫疫感之重者,身熱如 火、頭疼身痛、胸腹脹滿、苔刺譫語、斑黃狂躁,人皆知其危疫也。其有感之淺者,微有頭疼身痛,午後稍有潮熱,飲食不甚減,但食後或覺脹滿,或覺噁心,脈微數,如是之疫,最易誤認,即醫家素以傷寒溫疫為大病,今因證候不顯,多有不覺其為疫也。且人感疫之際,來而不覺,既感不知,最無憑據。又因所感之氣薄,今發時故現證不甚,雖有頭疼身痛,況飲食不絕,力可徒步,又焉得而知其疫也?病患無處追求,每每妄訴病原,醫家不善審察,未免隨情錯認,有如病前適遇小勞,病患不過以此道其根由,醫家不辨是非,便引東垣勞倦傷脾,元氣下陷,乃執甘溫除大熱之句,隨用補中益氣湯,壅補其邪,轉壅轉熱,轉熱轉瘦,轉瘦 轉補,多至危殆。或有婦人患此,適逢產後,醫家便認為陰虛發熱,血虛發痛,遂投四物湯 及 地黃丸,泥滯其邪,遷延日久,病邪益固,邀遍女科,無出滋陰養血,屢投不效,復更涼血 通瘀,不知原邪仍在,積熱自是不除,日漸羸,終成廢痿。凡人未免七情勞郁,醫者不知為疫,乃引丹溪五火相扇之說,或指為心火上炎,或指為肝火衝擊,乃惟類聚寒涼,冀其直折 ,而反凝泣其邪,徒傷胃氣,疫邪不去,瘀熱何清?延至骨立而斃。或尚有宿病淹纏,適逢微 疫 ,未免身痛發熱,醫家病家同認為原病加重,仍用前藥加減,有妨於疫,病益加重,至死不覺者,如是種種,難以盡述。聊舉一二,推而廣之,可以應變於無窮矣。

本篇仍論述醫家不分疫與傷寒、陰虛發熱及勞倦傷脾,元氣下陷之差別,其以補中益氣、滋陰養血來治疫,所導致之嚴重後果:壅補其邪,轉壅轉熱,轉熱轉瘦,轉瘦 轉補,多至危殆;積熱自是不除,日漸羸,終成廢痿。為醫者,不精辨證,真可間接殺人,無怪乎古代醫者不輕傳後,正為此也。

百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凡陽厥,手足厥冷,或冷過肘膝,甚至手足指甲皆青黑,劇則遍身冰冷如石,血凝青紫成片,或六脈無力,或脈微欲絕,以上脈證,悉見純陰,猶以為陽證,何也?及審內證 ,氣噴如火、齦爛口臭、煩渴譫語、口燥舌乾、舌苔黃黑或生芒刺、心腹痞滿、小腹疼痛、小便赤色、涓滴作痛,非大便燥結,即大腸膠閉,非協熱下利,即熱結旁流,以上內三焦悉見陽證 ,所以為陽厥也。粗工不察,內多下證,但見表證,脈體純陰,誤投溫劑,禍不旋踵;凡陽證似陰者,溫疫與正傷寒通有之;其有陰證似陽者,此係正傷寒家事,在溫疫無有此證,故不附載。(詳見《傷寒實錄》)

溫疫陽證似陰者,始必由膜原,以漸傳裡,先幾日發熱,以後四逆;傷寒陽證似陰者,始必由陽經發熱,脈浮而數,邪氣自外漸次傳裡,裡氣壅閉,脈體方沉,乃至四肢厥逆,蓋非一日矣。其真陰者,始則惡寒而不發熱,其脈沉細,當即四逆,急投附子回陽,二、三日失治即死。

百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凡陽厥,手足厥冷,或冷過肘膝,甚至手足指甲皆青黑,劇則遍身冰冷如石,血凝青紫成片,或六脈無力,或脈微欲絕,以上脈證,悉見純陰,猶以為陽證,何也?及審內證 ,氣噴如火、齦爛口臭、煩渴譫語、口燥舌乾、舌苔黃黑或生芒刺、心腹痞滿、小腹疼痛、小便赤色、涓滴作痛,非大便燥結,即大腸膠閉,非協熱下利,即熱結旁流,以上內三焦悉見陽證 ,所以為陽厥也。粗工不察,內多下證,但見表證,脈體純陰,誤投溫劑,禍不旋踵;凡陽證似陰者,溫疫與正傷寒通有之;其有陰證似陽者,此係正傷寒家事,在溫疫無有此證,故不附載。(詳見《傷寒實錄》)

溫疫陽證似陰者,始必由膜原,以漸傳裡,先幾日發熱,以後四逆;傷寒陽證似陰者,始必由陽經發熱,脈浮而數,邪氣自外漸次傳裡,裡氣壅閉,脈體方沉,乃至四肢厥逆,蓋非一日矣。其真陰者,始則惡寒而不發熱,其脈沉細,當即四逆,急投附子回陽,二、三日失治即死。

百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向謂傷寒無補法者,蓋傷寒時疫,均是客邪,然傷於寒者,不過風寒,乃天地之正氣,尚嫌其填實而不可補。今感疫氣者,乃天地之毒氣,補之則壅裹其毒,邪火愈熾,是以誤補之,為害尤甚於傷寒,此言其常也。及言其變,然又有應補者,或日久失下,形神幾脫,或久病先虧,或先受大勞,或老人枯竭皆當補瀉兼施。設獨行而增虛證者,宜急峻補(虛證散在諸篇,此不再贅),補之虛證稍退,切忌再補(詳見前虛後實)補後虛證不退,反加變證者危。下後虛證不見,乃臆度其虛,輒用補劑,法所大忌。凡用補劑,本日不見佳處,即非應補。

蓋人參為益元氣之極品,開胃氣之神丹,下咽之後,其效立見。若用參之後,元氣不回,胃氣不轉者,勿謂人參之功不捷,蓋因投之不當耳,急宜另作主張;若恣意投之,必加變證,如加而更投之者死。

百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舌白苔漸變黃苔

邪在膜原,舌上白苔;邪在胃家,舌上黃苔。苔老變為沉香色也。白苔未可下,黃苔宜下

百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故治法有難有易,取效有遲有速。假令行邪者,如正傷寒始自太陽,或傳陽明,或傳少陽,或自三陽入胃,如行人經由某地。本無根蒂,因其漂浮之勢,病形雖重,若果在經,一汗而解;若果傳胃,一下而癒,藥到便能獲效。

先伏而後行者,所謂溫疫之邪,伏於膜原,如鳥棲巢,如獸藏穴,營衛所不關,藥石所不及。至其發也,邪毒漸張,內侵於腑,外淫於經,營衛受傷,諸證漸顯,然後可得而治之。方其浸淫之際,邪毒尚在膜原,此時但可疏利,使伏邪易出。邪毒既離膜原,乃觀其變,或出表,或入裡,然後可導邪而去,邪盡方癒。初發之時,毒勢解全賴藥石。故諺有云傷寒莫治頭,勞怯莫治尾。若果止傷寒初受於肌表,不過在經之浮邪,一汗即解,何難治之有?不知蓋指溫疫而言也。所以疫邪方張之際,勢不可遏,但使邪毒速離膜原便是,治法全在後段工夫,識得表裡虛實,更詳輕重緩急,投劑不致差謬,如是可以萬舉萬全,即使感受之最重者,按法治之,必無殞命之理。若夫久病枯極,酒色耗竭,耆耄風燭,此等已是天真幾絕,更加溫疫,自是難支,又不可同日而語。

百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邪之傷人也,始而傷氣,繼而傷血、繼而傷肉、繼而傷筋、繼而傷骨。邪毒既退,始而復氣, 繼而復血、繼而復肉、繼而復筋、繼而復骨。以柔脆者易損,亦易復也。 天傾西北,地陷東南,故男先傷右,女先傷左。及其復也,男先復左,女先復右。以素虧者 易損,以素實者易復也。

 

百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煩渴思飲,酌量與之。若引飲過多,自覺水停心下,名停飲,宜四苓散最妙。如大渴思飲冰水及冷凍飲料,無論四時皆可量與。蓋內熱之極,得冷凍飲料相救甚宜,能飲一升,止與半升,寧使少頃再飲。至於梨汁、藕汁、蔗漿、西瓜皆可備不時之需。如不欲飲冷,當易百滾湯與之,乃至不思飲,則知胃和矣。

 

百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疫有首尾能食者,此邪不傳胃,切不可絕其飲食,但不宜過食耳。有愈後數日微渴、微熱不思食者,此微邪在胃,正氣衰弱,強與之,即為食復。有下後一日,便思食,食之有味,當與之,先與米飲一小杯,加至茶甌,漸進稀粥,不可盡意,飢則再與。如忽加吞酸,反覺無味,乃胃氣傷也,當停穀一日,胃氣復,復思食也,仍如漸進法。有愈後十數日,脈靜身涼,表裡俱和,但不思食者,此中氣不蘇,當與粥飲迎之,得穀後即思食覺飢。久而不思食者,一法以人參一錢,煎湯與之,少喚胃氣,忽覺思食,餘勿服。

 

百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疫初起,邪氣盤踞於中,表裡阻隔,裡氣滯而為悶,表氣滯而為頭疼身痛。因見頭疼身痛,往往誤認為傷寒表證,因用麻黃、桂枝、香蘇、葛根、敗毒、九味羌活之類;此皆發散之劑,強求其汗,妄耗津液,經氣先虛,邪氣不損,依然發熱。

更有邪氣傳裡,表氣不能通於內,必壅於外,每至午後潮熱,熱甚則頭脹痛,熱退即已,此豈表實者耶?以上似表,誤為表證,妄投升散之劑,經氣愈實,火氣上升,頭疼轉甚,須下之,裡氣一通,經氣降,而頭疼立止。若果感冒頭疼,無時不痛,為可辨也。且有別證相參。不可一途而取。

百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胃氣逆則為呃逆,吳中稱為冷呃,以冷為名,遂指為胃寒,不知寒熱皆令呃逆,且不以本證相參,專執俗語為寒,遂投丁、茱、薑、桂,誤人不少。此與執辭害義者,尤為不典。治法各從其本證而消息之,如見白虎證,則投白虎;見承氣證,則投承氣;膈間痰閉,則宜導痰;如果胃寒,丁香柿蒂散宜之,然不若四逆湯功效殊捷要之。但治本證,呃自止,其他可以類推矣。

又可這則敘述, 要旨同「蛔厥」,云醫者不分寒熱,不去仔細辨證,以為呃逆皆屬胃寒,於是投以丁、茱、薑、桂等熱藥,於是誤治頻頻。若分清寒熱,對症投劑,必能立竿見影。

百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疫邪傳裡,胃熱如沸,蛔動不安,下既不通,必反於上,蛔因嘔出,此常事也。但治其胃,蛔厥自愈。每見醫家,妄引經論,以為臟寒,蛔上入膈,其人當吐蛔,又云「胃中冷必吐蛔」之句。便用烏梅丸,或理中安蛔湯,方中乃細辛、附子、乾薑、桂枝、川椒皆辛熱之品,投之如火上添油,殊不知疫證表裡上下皆熱,始終從無寒證者,不思現前事理,徒記紙上文辭,以為根據經傍注,坦然用之無疑,因此誤人甚眾。

 

百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胃氣逆則為呃逆,吳中稱為冷呃,以冷為名,遂指為胃寒,不知寒熱皆令呃逆,且不以本證相參,專執俗語為寒,遂投丁、茱、薑、桂,誤人不少。此與執辭害義者,尤為不典。治法各從其本證而消息之,如見白虎證,則投白虎;見承氣證,則投承氣;膈間痰閉,則宜導痰;如果胃寒,丁香柿蒂散宜之,然不若四逆湯功效殊捷要之。但治本證,呃自止,其他可以類推矣。

胃氣上逆分寒熱,宜隨證加減,胃熱用白虎、閉結用承氣、痰閉用導痰,胃寒用丁香柿蒂散或四逆輩,絶不拘泥於書本或字義間,而是隨機應變。

百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疫邪傳裡,胃熱如沸,蛔動不安,下既不通,必反於上,蛔因嘔出,此常事也。但治其胃,蛔厥自愈。每見醫家,妄引經論,以為臟寒,蛔上入膈,其人當吐蛔,又云「胃中冷必吐蛔」之句。便用烏梅丸,或理中安蛔湯,方中乃細辛、附子、乾薑、桂枝、川椒皆辛熱之品,投之如火上添油,殊不知疫證表裡上下皆熱,始終從無寒證者,不思現前事理,徒記紙上文辭,以為根據經傍注,坦然用之無疑,因此誤人甚眾。

這裡再強調染時疫表裡皆熱,不可妄用熱劑,治蛔亦然。

百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年疫氣盛行,所患皆重,最能傳染,即童輩皆知言其為疫。至於微疫,反覺無有,蓋毒瓦斯所鐘有濃薄也。其年疫氣衰少,閭里所患者不過幾人,且不能傳染,時師皆以傷寒為名,不知者固不言疫,知者亦不便言疫。然則何以知其為疫?蓋脈證與盛行之年所患之證纖悉相同,至於用藥取效,毫無差別。是以知溫疫四時皆有,常年不斷,但有多寡輕重耳。疫氣不行之年,微疫轉有,眾人皆以感冒為名,實不知為疫也。設用發散之劑,雖不合病,然亦無大害,疫自愈,實非藥也,即不藥亦自愈。至有稍重者,誤投發散,其害尚淺,若誤用補劑及寒涼,反成痼疾,不可不辨。

  此段仍是強調,庸醫無法分別疫與傷寒之別,蓋疫四時皆有,倘若出現微疫,症狀與一般傷寒差別不大,用以發散之劑,不合證,害卻不甚大,病好非藥之功,是自癒也。然若遇重疫,不合證危害將大也。

百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月星辰,天之有象可睹;水火土石,地之有形可求;昆蟲草木,動植之物可見;寒熱溫涼,四時之氣往來可覺。至於山嵐瘴氣,嶺南毒霧,咸得地之濁氣,猶或可察。

而惟天地之雜氣,種種不一,亦猶天之有日月星辰,地之有水火土石,氣交之中有昆蟲草木之不一也。草木有野葛巴豆,星辰有羅計熒惑,昆蟲有毒蛇猛獸,土石有雄、硫、信,萬物各有善惡不等,是知雜氣之毒有優劣也。

百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病有純虛純實,非補即瀉,何有乘除?設遇既虛,且實者,補瀉間用,當詳孰先孰後,從少從多,可緩可急,隨其證而調之。

又可以為,醫者治病,隨證加減,不是純虛純實,就是虛實兼具,應先分誰先誰後,再來調整。

百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